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谈传武发展与继承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 关注国术
传统文化是古圣先贤留给千秋万代的无价瑰宝。根据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定义,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其核心是作为精神产品的各种知识,其本质是传播。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发展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与我们有着潜移默化无处不在的关系,它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也可以成为看家立命的本领,甚至可以改变指导人的一生。作为传统文化的武术更是如此,然而社会的发展渐渐使以实战为主的武术逐渐失去耀眼的光芒。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更新成了目前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
中国传统武术的技击性毋庸置疑,它的产生就是杀敌护家自卫防身。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火器时代的来临,近代西方文化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武术的生存空间几乎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是保留?是放弃?还是打着保留的牌子放弃自我全盘西化?还是转型避重就轻只谈健身不谈技击呢?
在和平年代健身保养成了主流,武术的发展也随波逐流的融入到养生健体的队伍之中。目前太极拳“成功”的推广就是一个例子,公园、广场、机关、学校处处可见,男女老少人人争先恐后的习练,一幅繁花似锦的景象,人们误以为到了武术鼎盛的发展黄金阶段。但仔细想想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格斗狂人”挑战传统武术,大家似乎才察觉到本末倒置的发展有了问题。武术的推广是把双刃剑,当年杨氏太极创始人杨露禅为推广武术,将刚猛势沉速快的武术招法进行了改创,将动作放慢、放缓、放柔、架子放高,让养尊处优身体虚弱的皇孙贵族也加入到习武当中,逐渐太极拳形成了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的独有特点,也成就了目前太极拳“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连绵不断,舒展大方,似行云流水的风格。这对武术的推广普及确实空前绝后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也会让一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盲崇,误以为武术的真谛就是如此,以为实战功夫在“摸鱼抓虾”中求。当在实战中被打的溃不成军,可以用秒杀来定位,才知道自己所学犹如竹篮打水!更有甚者不愿自己学习不究竟,反而怀疑传承千年的武术,将武术贬的一文不值。试问哪个谣言可以传千年?
在80年代人们总提倡文化抢救,在“断裂”、“夕阳”、“消亡”中流离失所令人心慌意乱,不知何去何从?最终国家在挖掘抢救中得到的结果是:“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在全国武术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只有129种拳法得到了证实与保存。于是全国上下都感觉到抢救传统文化的迫切性。”大家迫不及待的将武术搬上舞台,进行规范化竞技化,所以就孕育出“规定拳”,让武术脱胎换骨变成了“高、飘、难、美”的体操。当时人们也意识到独木不成林,武术不发展实战难以自圆其说,于是乎就开始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进行了近10年的散打试点,2000年-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中国武术协会强强联合,成功运作承办了四届“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将散打推向了顶峰,“踢、打、摔”成为散打的显著点,尤其是“摔法”,在几场中美、中日、中泰比赛中,散打运动员将“摔法”演绎的淋漓尽致,顿时间国内外一片欢呼声,“中国武术所向披靡”的高潮一浪接一浪。
许多国家争先恐后的在中国学习散打,然而好景不长,散打拳击加腿加摔过于单一化的技法,很快就被早已搏击赛事成熟的国家掌握了!后来的赛事中我们的笑容渐渐收敛,逐渐变得面无表情甚至凝重。正当大家莫衷一是的时候,中国武术已经悄悄踏进了21世纪的大门。于是,一种“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创新就要消亡”的“革命论调”又一次出现了。武术的变革是个让人难以取舍的问题。
这样的人在武术圈内不少,从而打起打假的牌子恶意攻击传统文化。武术与戏曲一样共属中国传统文化,其命运也同出一辙,戏曲凡冠以“改”和“新”字的,必为好戏、“精品”。如果仍坚持中国戏曲那种独有的传统艺术味道,则被视为“保守”、“落后”。持这种观点的,官方的各级主管部门中有,各级文化、研究单位的学术权威中有,各级演出、汇演赛、大赛的评委中都有。武术的发展亦复如是,散打的脱中化(中国传统武术)就说明了态度。搏击爱好者所熟知的泰拳王播求与中国散打冠军孙涛的对抗,更像一次上规格的对决。
在这次比赛中,播求出人意料的很顺利地拿下了比赛。这个结局似乎令人难以接受!从此声讨传统武术之声不绝入耳。就连我们武术界的许多专家也加入到问罪传武(传统武术)之中,顿时间“民间并无武功高手”的言论成了主流,几乎成了铁板钉钉的真理。一个曾经习练传统武术的散打教练公开说:“他曾经会过许多民间高手,很多都坚持不到十秒八秒。”“传统武术主要是训练方法和意识的落后,讲究的是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无实战训练。”“虽然存在民间有高手这一说法,但民间拳手的水平并不高。与散打相比,基本没有对抗性。”专家的评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徒子徒孙、武术界、社会各层对武术的看法。这也是武术目前假繁荣的主要原因。
近期,还有一位国内练习泰拳的选手,更是对传统武术“恨之入骨”全面的否定了武术的实战性。他也并非空穴来风胡说八道,从现代传统武术不敌散打,到1954年1月17日在澳门举行的南北武术大战,北方吴氏太极拳代表、第三代传人吴公仪大战南派“白鹤三夫”之一的陈克夫,所反映出大跌眼镜的技击低水准视频。
再到1921年8月,拳击总监拍耶难铁盛获中华总商会首脑仝寅协助,策划中泰高手比武。闻名大江南北之鹰爪名师陈子正出战柯叻府拳师“高原虎”乃央。三招即被乃央踢中下巴昏倒。1922年,泰华侨请福建拳师赖铁虎,壮硕,精通硬功,能徒手碎石。战乃央,结果仅能支持两局,浑身受伤,自得败阵,并住院治疗数月。后有琼籍武士李德,流亡泰国,本有武功,拜华裔泰拳宗师金成为师,学成挑战"高原虎"乃央,人皆以为李必死,岂料恶斗三局,以拳力迫对方9次倾跌,后虽打和,其武勇令华侨感动不已。此位泰拳手举了大量例子阐述传统武术实战的成绩,来证明中国武术实战不敌泰拳。
不能说这些惨痛的案例没有参考价值,但也无法以点带面的否定中国武术。其实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下就清楚了,中国武术原本就是来源于战争实战,怀疑他的技击性非常可笑,试想有谁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练一个与实战没有关系的武术呢?而且是传承了上千年,难道古人都是不要性命的呆子吗?我们现代的一些人总爱打着“科学”的牌子否定古人,这是极其愚蠢的,曾经有人说过:偏见比无知更可怕。无知可以去学习,最多是发展慢一些,而偏见则会背道而驰,离真理越走越远。
至于说近代武术不佳的实战水平确实叫人难以释怀!这也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武术是社会的产物,它也得遵循社会的法则,也得要有生存空间,在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开始,传统武术逐渐走入低谷,他的社会价值每况愈下,尤其是在和平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习练武术者大多数是以健身为主的老人,年轻人被我们自己的不自信和外来文化的入侵带到了另一个领域:跆拳道、拳击、泰拳、街舞。。。。。。等等,而真正习武者(懂得传统武术技击的人)门可罗雀屈指可数门庭冷落车马稀少。说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古人为什么说“穷文富武”了!习武之人不但要有超人的意志,还要有时间精力物质基础和良好的悟性。从这我们可以看看众所周知的近代武术家“神枪”李书文先生,他习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
昼扎铜钱眼,夜扎香火头。他大枪扎枣,一枪一枣,百枪百枣。后对对着镜子练,达到触而不伤之境界。据民国时期《沧县志》记载:李书文长得“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在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穿纸震荡有声;用大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地痕。铁锥入壁(土墙壁),力拔甚难,他以大枪搅之,锥即出。他的族人乡亲人,常传颂他帮助乡亲收粮时,背对装运粮的大马车,用脚勾起80斤重的粮袋,挑过头顶,甩到大车上。他帮助乡亲们盖房上大梁时,用大枪将一棵棵檩条挑到房山上。据跟随李书文学艺十几年的徒孙,清末宣统皇帝御前侍卫霍庆云回忆:神枪李师爷的功夫,咱们练不了。他用大枪挑起八十斤左右的大车轱辘摇风车似的呼呼转。他经常这么练,毫不费力。像这样的精神别说现代人,当时民国年代的人又有几人能下此功夫?所以李书文身材瘦弱,却能所向披靡40年无任何败绩,1910年,俄著名拳王马洛托夫来华设擂,侮我中华嚣张至极,李书文奉二师傅张景量之命到京赴擂,将其左腮部打掉鸡蛋大小的一块皮,肋骨打裂,击下擂台。
1908年,李书文被张作霖敬聘为奉军三军武术总教师,第一天走马上任就被日本武术教官冈本挑衅,立下生死文书后,李书文与其交手,躲闪后只顺势一掌将冈本的肩胛骨拍的粉碎,众日本武道教官不服气,还要与李书文较量,被张作霖制止。李书文先生习武的时间,远远超出了面前散打运动员的训练时间,甚至超越了泰拳选手的训练时间,那里有不成功的道理?他用生命去拼搏,在腥风血雨中体验所学之技,在千万次生死搏斗中提炼、充实、完善中华武术的精技纯功,出手非死即伤。现代传统武术不敌散打,散打不如泰拳这是极其正常的事,功夫就是时间,时间就是功夫,天底下没有不劳而获天上掉馅饼的事。
泰拳手从小就开始训练踢橡胶树,踢得骨密度增加,甚至骨质钙化,将腿练的硬如铁。这种训练我们的散打运动员可以忍受吗?成功路上无捷径。各行各业都是如此,例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也是如此,这位荷兰画家的一生,短暂而传奇。他曾做过传教士,27岁“高龄”才决定投身绘画事业;在约10年的创作生涯里一直郁郁不得志,只卖出一幅作品;饱受精神疾病折磨,没有放弃梦想坚持创作,梵·高在创造画时进入了自己的世界了,整日如痴如颠的作画,常常被人误解为疯子。饱尝了常人无法忍受的嘲讽与屈辱,只到他死后人们才如梦方醒的意识到,世界失去了一位才华卓越的艺术家。习武与画画都是靠时间打造的!尤其是你生我死的格斗术来不得一点虚假。返回来再说散打名将孙涛为什么不敌泰拳手播求,播求在日本最知名的站立综合搏击赛事K-1上风靡全球,其成绩是170战,155胜;而作为中国体制内的运动员,孙涛的比赛次数只有24战。
无论是训练时间还是比赛经验远不及播求,怎么可能胜利呢?那么自生自灭的传统武术习练者的训练时间更是少的可怜,怀着满腔热情还要为一日三餐奔波,一天能练半小时都无法保证,平日只能口传心授,多是说招说手,平时几乎无实战训练。所以拿什么与散打泰拳抗衡呢?格斗术是用吃苦耐劳的精神与一分一秒的时间换来的!我们不应动不动拿科学训练来怨天尤人,科学训练确实可以使运动员少走弯路事半功倍,但也不代表它能代替经验与训练时间,我认为泰拳手的训练极其残酷,他们几乎都是因贫穷从事泰拳训练的,谈不上科学的问题,所以说我们再给自己找借口了,这纯属自欺欺人掩耳盗铃。目前传统武术的技击不高,不能代表中国武术的真实实力!就如散打不能代表武术一样尴尬无奈。
我们的民族有一个最大缺陷就是喜欢“置之死地而后生”,否定前者才能捍卫自己的革新与胜利!当然了,凡事都应该一分为二的看问题,传统武术有优有劣,好的要继承要保留,坏的应去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的领国日本也碰到过和我们类似的问题,当“空手道”挑战泰拳失败后,饱尝了失败滋味的日本武坛,不得不偃旗息鼓、寻求对策;他们没有想我们一样暴跳如雷“打假”否定自己,而是积极的分析失败原因,并吸取了空手道、跆拳道、柔道、合气道、西洋拳击等各种武术的优点;终于研究创造一种被誉为“新泰拳”的拳术————踢拳道,并用来专门对付泰拳以雪历年之耻。日本空手道界有一个灵魂人物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那就是闻名遐迩的格斗家大山倍达。
大山倍达演示实战
二战日本战败后,日本青年人一样陷入了悲观和绝望之中。此时,日本传统空手道选手在英美拳击、美式搏击和泰拳挑战前的不堪一击。在不断反思和考虑后,他们开始隐居式的集训,而后开始决意要以一己之力发扬和恢复以技击格斗为唯一训练目的的实战空手道,就是在这个时期大山倍达创立了——极真空手道。1952年,大山倍达开始了“打遍美国”之行,公开展示其开创的实战性空手道。“大山劈牛”、“大山劈瓶”等展示外,连续击败美国270个对手的实战战绩使得大山倍达享誉美国,1964年1月,泰国泰拳向全日本空手道界发出挑战,当时的日本空手道界以“不与邪道交手”为由拒绝比武。结果只有大山倍达的弟子大泽升等3人前往泰国参赛获得了三战二胜的成绩,打破了日本传统武术不能战胜泰拳的恐惧。
要想继承中国武术,就要知道我们的长处究竟在那里?劣势有什么?不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棍大死全盘否定,能被外部影响到自己的人生观对事物的感官只能说明内心不够强大,学习的技艺有欠缺。就如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的经典名言:“海绵已经吸够了水,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关于近代传统武术的水平,有一场空前绝后的比赛很值得一提,这对武术的发展与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那就是武术迷们熟知的一九二九年杭州国术大赛,这场比赛启示有关传统武术的话题始终争论不休,传统武术已远离擂台,缺少检验机制。此次比赛堪称是传统武术实战的大检阅,对当时的武术界具有巨大的震撼作用,使人们重新认识了传统武术,虽然时过境迁但对认识传统武术,仍有借鉴意义,为了更好的研究我们先从比赛的结果说起。这次比赛由浙江省国术馆承办,遍邀各派高手,就想看看“到底谁的功夫好,谁的不好”,比赛规模空前,政界要人胡汉民、孔祥熙、孙科、宋哲元等均为大会题词,在近代很有影响。
比赛历时六天,比赛过程十分精彩。赛后的结果,让人唏嘘和惊讶:
一,南拳不敌北腿,南方拳种几乎全军覆灭;这说明当时武术的实战水平北方高于南方,北方技术全面以形意拳、少林、翻子、劈挂领先。1929年杭州国术大赛前十名资料第一名王子庆河北保定柏乡县人,时年三十岁,幼从名师刘春海先生习艺,尽得其技,精擅少林拳,尤精摔角。第二名朱国禄河北定兴县人,时年二十九岁,幼从王桂亭习形意拳,第三名章殿卿河北保定新安乡人,时年二十五岁,十二岁时投王香斋及杨振邦两先生之门习艺,精於翻子拳、摔角、形意拳,第四名曹晏海:幼习滑拳,1928年4月,进入中央国术馆学习国术,从马英图习通背,从郭长生习劈挂,后随孙禄堂习拳,第五名胡凤山:随孙禄堂习练形意拳,第六名马承智:1888-1977安徽藿丘人,幼从黄树生习少林门诸艺。甚具功力,能用手指拈碎绿豆,且周身上下不怕踢打,能举手仆人。后随孙禄堂习拳,第七名韩庆堂:近代北少林长拳传人,山东即墨人,精娴北少林武技及各项点打摔拿功夫,尤精擒拿术,第八名宛长胜:山东,查拳马金镖之门生,第九名祝正森:山东人,第十名张孝才:山东,查拳马金镖之门生。
二,太极拳不见踪影,完全不能打,没有看到太极拳四两拨千斤的神奇;这说明实战和练不是一回事,太极拳的打练分离在当时已经很严重。证明杨露禅的实战训练不是目前太极拳训练的内容。
三,名气越大的拳师越是害怕擂台实战,如著名现代武术家赵道新描述的“要么被打破了头,要么被吓破了胆”;这一点说明武术实战技术来不得一点假,练得再好名气再大,与真正格斗差之千里,学习者成千上万得道者凤毛麟角。武术习练者必须要以实战为主,不怕丢名气,要有胆识勇气,所谓:一胆,二力,三功夫说的就是这个。这也敲醒那些自以为是好为人师之徒,武术不光是练练套路就能教人授徒,衡量武术习练者的级别取决于实战水平的高低。
四,花拳绣腿不敌实战拳种,胜出的选手很多是学习形意拳、少林拳、拳击、摔跤的练家子功夫,绝非花拳绣腿;这一点又一次为现代武术胡编乱造当头一棒。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在《纪效新书》早对华而不实的花拳绣腿做了犀利的批评。他极为反对当时明朝军队中受民间武术影响的花拳绣腿,强调:“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可见对武术长期专于表演和套路,缺乏实战性的批判,戚继光是批判的正中要害扼要肯切,而且此种现象在明朝就存在了。
五,胜出的几乎大部分是接受过系统的,科学的,现代搏击技术训练的职业武术运动员——最优胜者都是中央国术馆的学生或者是长期练习传统武术实战拳种的职业武师。这点提醒我们武术要腾飞要发展必须走职业化,拳假功夫真,实战水平要用时间来锻造。而且需高层次的老师极其习武团队与氛围,因为武术实战是对抗性项目,一个人闭门造车是无法成就的!
值得注意的是参赛人员胡凤山将一江西老僧在擂台上打塌头骨,抬上救护车,后又被朱国禄打中面部而晕倒。这也告诫习武者必须要有真功夫,正所谓文无第一拳无第二,“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们也应能看到能手脚断石开碑固然厉害,可以横扫一片,但碰到真正高手也枉然!逃不出失败的命运,前面讲到的泰华侨福建拳师“赖铁虎”,精通硬功,能徒手碎石。被泰拳高手“乃央”打的英雄无用武之地浑身受伤,并住院治疗数月。这和‘胡凤山’同出一辙。所以说搏击中技术一定要前面,只有:速度、力量、身法、技术、反应全面的习武者才能称为高手。
我们期待武术有进步有改革,既不能削足适履的迎合市场,也不能将其改的面目全非失去自我。或者全盘否定另起炉灶,随国际流行趋势发展而发展,即使能在国际擂台上崭露头角,也是失去的远比得到的多!捧着金碗要饭吃希望不要在当下重演!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在千年的传承中从战争与格斗中不断的总结与升华,它在格斗中吸取广泛,有人与人的格斗技巧,也有人与猛兽的技艺,还有兽与兽你死我活的搏杀方法。形意拳的十二形就是出自于此,提取了十二种动物的搏斗手段。在千年的积累与沉淀中,武术家们收获了大量的格斗经验与方法,所以形成了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中华武术大家庭,套路是格斗招式的汇总,套路多证明技击方法多,当然了我们这里说的套路是原汁原味的传统套路,不是进行艺术加工的现代武术。虽然套路经抢救仅存129种,但也够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完!我们应立足于自身的传统文化,回复武术的原貌才能被世界认可!
性命真悟
对话华大基因CEO:谈细菌,夫妻相,糖尿病的真相;关于宗教的产生等
起床时练一套功法,延年益寿,少林高僧亲自示范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性命真悟 学习
由中医,国术,修行等前辈明师为您精心准备的关于养生,健康,修行的干货教学,文章与视频。
性命不可见,唯有真悟!
推荐阅读
国术馆
不是某个实际的武馆
我们是国术的传播者与守护者
关注我们,让我们一起
术德并重 文武兼修
各位武友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添加国术馆销售客服咨询购买武术相关用品
对不起,我们只有精品!